[TOP]

棋王

此書被瀏覽0次

20人閱讀過此書

副標題 :

作者 : 張系國

分類 : 中文科

關鍵字 : 高級程度會考>中國文化科

《棋王》以一個天才兒童的奇幻遭遇為經,以七○年代經濟剛起飛的台北為緯,深入描寫想像世界的幽玄和現實社會的波譎,人生百態,淋漓盡致。張系國自認這是他寫作以來最滿意的長篇小說。


天機欲覷話棋王 余光中 

論者常說,臺灣的小說近來一直陷於低潮,欲振乏力。對於我們的小說家說來,這是不太公平的。我認為這幾年的小說,非但沒有萎縮,而且頗有變化。多采多姿,當然還說不上,可是風格獨具的作品卻不斷出現,而彼此之間在風格上的差異,也顯示了臺灣小說生命的多般性。以「受評量」最大的兩本小說《家變》與《莎喲哪啦,再見》為例,當可發現,無論在主題,語言,或態度上,目前的「熱門書」和於梨華,白先勇,林懷民等等的那個「時代」已經頗有距離了。大致上說來,近年臺灣小說的作者與讀者,已經漸漸把注意與關切的焦點,在空間與時間上加以調整,轉移到七十年代的臺灣來了。無可諱言,近年臺灣社會的形態已隨政局的驟變而大為改觀,反映在文學上,這種新的形態也需要新的詮釋。除了少數例外,已經成名的小說家,面對新時代與新形態,似乎詮釋為難,一時無話可說。新的詮釋來自更年輕的一代。在臺灣長大的張系國先生,正是代表之一。張系國在文壇上是一位獨來獨往的人物。他研究的是科學,關心的是民族與社會,創作的卻是小說。他寫小說,是有感而發,有為而作,因此對於社會的病態,民族的危機,著墨最多。以前的小說家批評的對象是農業的舊社會,張系國批評的卻是工業的新文明。他身為科學專家,對於機器壓倒人性的工業文明,自然比一般文科出身的作家了解更深。如果說,白先勇的作品是感性的,回顧的,絕望的,則張系國的該是知性的,前瞻的,企望的。如果說,白先勇的作品是從肺腑中流出來的,則張系國的,該是冷靜的腦加上熾熱的心的結晶。張系國的科學訓練,人道胸襟,和遠矚眼光,令我們想起威爾斯,赫克斯黎,歐威爾,史諾等現代作家的先知精神與知性傳統。中國小說,甚至中國的文學,在這一方面如果不是十分荒蕪,至少也是開墾不力。張系國這樣的作家出現在當前的文壇,可說是一股健康而清醒的活流。 

實際上,這股活流注入臺灣的文壇,先後已經有十年了。從早期的《皮牧師正傳》到最近的這本《棋王》,張系國的作品從小說到劇本,從批評到方塊小品,觀察和思考的天地是異常廣闊的。六十年代的臺灣小說,一度幾乎為盜印版的存在主義和意識流技法所淹沒。年輕的張系國始終把握著他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良心,不甘隨潮浮沉。他是我們最肯想,最能想,想得最切題的作家之一。 

在《讓未來等一等吧》的後記裡,張系國說:「這些年來,困擾著我的始終是同一個問題:我們這一群植根於臺灣的中國人,究竟是怎樣的中國人?我們是甚麼?我們應如何安身立命?我說『植根於臺灣的中國人』,因為在我看來,籍貫不重要,出生地點不重要,甚至現在身在何處也不重要。祇要關心臺灣,自認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,就是植根於臺灣的中國人……我很想從系統科學,人道主義以及中國傳統哲學的迷宮?,整理出一套可行的實用哲學,做為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。」一位小說家有這樣的抱負,這樣的先知先覺,自然言之有物,立腳點先已高人一等,不用像□弦筆下喟歎的「走馬燈,官能,官能,官能」那樣,在意識流的盲目世界?亂衝亂撞。 

三十歲一代的青年人物之中,能出現張系國這樣有擔有當,能感能想,既不悲觀自傷也不激傲凌人的角色,是極其難能可貴的。不少所謂「旅美學人」,偶爾回國做一次客,事事看不順眼,便指東指西地評論一通,似乎國家興亡全是他人的責任,似乎祇有臺灣負他,他卻不負臺灣。張系國每次回來,不是上山下鄉,深入民間,便是發展中文電腦,寫小說和方塊,做的都是正面的建設工作。我總認為,張系國對於國內青年的意義,不但是文學的,更是文化的。我認為他是一位心胸寬闊而目光犀利的「文化人」,七十年代海外的中國知識份子之中,他的觸覺該屬於最敏感的一等。值得高興的是,這樣的敏感能生動而具體地表現於小說。 

張系國的小說大致說來有下列幾個特點。其一是長於思想,饒有知性。此點前文已略加申述。張系國自己也承認他有探討哲學的傾向。儘管如此,他的作品並不流於抽象或玄學。相反地,他的小說頗為經驗化,很有戲劇性,故事的發展簡潔而明快,絕少冗長的敘述或繁瑣的形容。其二是語言豐富而活潑。張系國的白話不但寫得純淨而流暢,更因融合了少量的文言和歐化語而多采多姿。他的語言十分自然,絕少雕句琢詞,或是跑意識流的野馬。他的對話生動而有現實感並且充分配合身份各殊的口吻:〈亞布羅諾威〉和〈地〉兩篇裡的對話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在處理知識份子尤其是學生的口語上,張系國確乎自成一家,臺灣地區流行的學生俚諺,甚至章回小說,武俠小說的用語,到了他的筆下,每每都有點睛之妙。嚴肅的主題和幽默的語言,在他的作品裡形成了有趣的對照。其三是時代性與社會感。這兩種因素一經一緯,交織成立體的感覺。就知識份子的現實生活和心理狀態而言,張系國是很能夠「進入情況」的一位小說家。近六年來,他間歇回國,定居的時間並不算長,但是由於關心國家和社會,更由於科學修養的背景,他對於臺灣經濟發展的現況和新社會知識份子的處境等等,可說比一般定居國內的作家更有認識。日趨工業化的臺北市,在他的作品裡勾出了一個新的面貌:那裡的臺北人,生活在經濟掛帥的七十年代,和白先勇筆下的已有頗大的不同。但是這樣的時代性並不止於表面的描寫,因為背後包含的是知識份子對於社會深切的關懷,以及愛之深責之切的批評。張系國的小說手法有時是寫實,例如〈地〉有時是寓意,例如〈超人列傳〉,手法儘管不同,社會批評的苦心卻是不變的。他在《地》一書的後記裡說:「孔拉德曾說過,小說的功用是『使人們看見』。至於看見的世界是美是醜,卻並非小說的作者所能左右。」又說:「在這灰暗的世界裡不論做甚麼事都是灰暗的,寫小說也不能例外吧?」我不認為張系國小說的世界是灰暗的,因為他仍然心存批評,而批評就意味著不放棄希望。祇有虛無主義那種官能的走馬燈,才是灰暗的。 

上述的三種特色,並見於去年在「人間」連載的小說《棋王》,並且有了更新的組合。《棋王》敘述的故事,生動而緊湊,從頭到尾節奏明快,加速進行,以達於篇末的高潮。就說故事的技巧而言,《棋王》雖不是一篇偵探小說,卻充滿此類小說的懸宕感,令人一開了卷就無法釋手。 

《棋王》一開始,故事的線索就牽出了好幾根。電視公司的夥伴是一根,老同學是一根,廣告社的同仁是一根,弟弟又是一根。這幾條線都由主角程凌牽出來,起初牽來繞去,似乎很亂,但是等到五子神童的主線拉開來之後,幾根輔線便各就各位,漸漸地扭成一股了。從神童顯靈到祕密洩露,再從神童失蹤到棋王決賽,故事之索愈扭愈緊,甚至到決賽之後仍不放鬆:張系國說故事的技巧是迷人的。 

我認為《棋王》的主題有正反兩面:正面是寓意,反面是寫實,正面是哲學的,反面是社會的。正面的主題在於探討所謂神童的意義。作者在書中的代言人是主角的弟弟,他不時假弟弟之口來思考神童的意義。弟弟先後用來布尼茲的「單子論」和熱力學上的熵,來解釋神童超人的智力。來布尼茲的單子是一個個絕緣的靈魂,由於沒有窗戶,雖有選擇的自由,卻無選擇的先見。超人的智力就像開了窗的單子,能夠參造化,覷天巧。但天機玄妙,豈容洩漏?一個人要獨坐在空而大的暗廳中駭視人類未來的預告片,負擔未免太重了。卡珊朱婀能預卜未來,乃遭天譴。普洛米修司盜火授人,為神所懲。賴阿可昂覷破木馬,為蟒所縊。中國的寓言也是如此:倉頡造字,天竟雨血;渾沌開竅,七日而終。莊子渾沌鑿竅的寓言,和程凌弟弟所說的宇宙留縫的譬喻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天機既不可洩,超人竟要張目逼視,驚心傷神,自然不堪負荷,為求自保,不如關上窗子,混沌度日。 

凡人是常態,超人是變態,變態的東西是不能持久的。正如熱力學上所說,一樣體系裡熵愈多則愈混亂,熵愈少則愈整齊,但是炯少的體系都不能持久,神童的體系少熵,故不能持久。五子神童處於這樣的反常狀態,前有繁複的天機要他獨力去搏鬥,後有社會的壓力要利用他的神通,他畏縮了。而最饒意義的一點,是他在畏縮不前的緊要關頭,竟發現了人的尊嚴和勇氣;他臨時決定放棄非份的天賦,僅憑人力,僅憑他的「本份」(normal share)來克服難關。天賦猶如中獎,是運氣,也是不幸。人為的選擇才是努力,才是自立,才是真正的自由。與其迷信「成事在天」,不如相信「人定勝天」。這才是存在主義最高的意義。這一點,值得程凌的朋友們,也值得一切關心國家前途的人,細細體味。 

解罷主線,再來試解輔線。《棋王》故事的主線,是神童之發現,考驗,與變質,但是在放線的過程之中,本書的反面主題也藉幾根輔線的交織而漸漸展開,呈現在讀者眼前的,是七十年代臺灣新型社會裡知識份子的面貌。搞電視的張士嘉,畫裸女的高悅白,炒股票的周培,以這些人物為代表七十年代典型的小知識份子都十分現實,為了拜金,不惜投機取巧,甚或嘲弄他人的理想。這些人都是程凌的朋友,至少也是夥伴,他們的弱點程凌都很明白,可是程凌自己也是脆弱的,並無抗拒的力量。在半迎半拒的心情下,他被朋友牽著鼻子走,結果是電視也搞了,裸女也畫了,股票也炒了。 

套用張系國愛用的江湖術語,程凌這人不能分入黑白兩道,祇能算是可黑可白,一味妥協的灰色人物。他追女孩沒有魄力,搞節目不夠四海,炒股票缺乏狠勁,正經畫畫呢,又沒有自信,不耐寂寞。白道可敬,黑道可恨,可白可黑的人物才是小說裡最可玩味的角色。大賢大奸畢竟不是人性的常態,因為兩者都是「吾道一以貫之」的高度秩序,人生觀的焦點對得非常之準。但是芸芸眾生祇能在黑白兩道之間徘徊,為善無志,作惡無膽,對人生的看法祇像一具焦點對不準的鏡頭。其實,程凌的朋友們也算不得黑道人物,祇是比程凌更灰罷了。 

程凌灰得不深,在小人與君子之間,似乎還更近君子,所以他一方面可以喻於利,另一方面也可以喻於義。《棋王》裡面也盡有肯定的人物,程凌的母親,弟弟,同學黃端淑和馮為民,老師方教授,還有,不要忘了,那位五子神童本身,都可歸入此類。程凌不能投入他們的行列,卻能夠欣賞他們的力量和情操。不過這種欣賞是片段的,不足以形成信仰。早年他也曾信仰過宗教和藝術,也曾和同學辦過雜誌,肯定過文化的價值,但不久即安於「第二流」的自覺,放棄了。馮為民稱讚方教授退休以後還計畫寫書,他說:「他們老一輩的讀書人……硬是守得住。換了我,我就守不住。你守得住嗎?」程凌的回答是:「時代變了。我敢說,方先生一輩子沒有為錢操過心。他不會賺錢,也不想賺錢。老一輩都是這樣,價值觀念不同。我們非要賺錢不可。」對於程凌,錢就是自由,而自由,比歷史潮流更重要。可是為了賺錢,首先必須犧牲不少自由。錢所保障的那點自由,是用更多的自由換來的。我認識一些心活手快的優秀青年,他們認為叫化子不能搞文化,得先賺錢,等錢賺夠了再回頭搞文化還不遲。問題是賺了錢之後,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就變了。經濟帶頭的社會,對我們的青年真是一大考驗。 

五子神童一出現,程凌的價值觀念便受到新的震撼。對於他的朋友們,能夠未卜先知的神童是一株搖錢樹,可以用來號召觀眾,猜考題,測股票。馮為民提議向神童求解人類前途之類的大問題,立刻遭到否決。大家都認為大問題太浪費時間,還是搖錢重要。正當這時,神童忽然失蹤了。等到他尋獲時,他已經喪失了神力,於是搖錢樹倒,財奴四散。臺北社會唯利是圖的現象,到此反映無遺。通俗電影和武俠小說裡群雄奪寶的公式,到了張系國筆下,揚棄了暴力,保留了懸宕,竟用來處理這麼嚴肅的題材。這一點再度證明,廢銅爛鐵,張系國隨手拈來,都能派上用場。 

人人都想投機取巧,不勞而獲,身為機巧之鑰的神童,在接受重大考驗的關頭,竟然捨天巧不用,而用人謀。這種死裡求生,自絕以自拯的勇氣,令程凌感愧。這才是真正的自由,誰說歷史是不由人的?神童說:「我不需要未卜先知。我自己會下。」下棋,是一個象徵。世事如弈,成敗還靠自己。程凌回到自己的畫,他恢復了信心。《棋王》不愧是一部傑出的寓言。 

書中還有一位獨來獨往的角色,劉教授。這是張系國創造的最迷人的角色之一。(真希望張系國寫一部《儒林新史》,讓我做第一位預約的讀者吧。)我說迷人,因為劉教授也是一位可黑可白彈性很大的角色,偽君子,大蓋仙,江湖學者,青年才俊,似乎交疊在他的身上。初見此人,有點可笑,有點可鄙,也有點可惡。在張系國嘲弄的筆法下,這位大騙子竟然被眾人同謀的騙局所愚,反而處之泰然。看到這一幕,又覺得此人值得同情,竟有點可愛了。劉教授既不願死讀書,也不願死賺錢,祇願意戲弈人間,「小混」一場。 

這麼說來,《棋王》的世界裡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惡人。張系國審視的人性,是弱點,不是罪惡。弱點是值得同情的,張系國對他的人物,向來是同情多於譴責。他是一位寬厚的道德家,一位筆鋒略帶漫畫諧趣的諷刺作家,性情溫和,點到痛處為止,並不刻意傷人。他的諷刺畫是線條清晰的鋼筆素描,簡潔而精確,不是刀鋒凌厲的木刻,是庫魯克先克,不是杜米葉。 

《棋王》的文體穩健中透出詼諧與灑脫;對話,動作,外景,意識,回憶等等組合得自然而流暢,偶爾也穿插一點蒙太奇之類的手法,但不耽溺成癖。作者是一位能放能收的文體家。他的對話是一絕,從不失誤。比起他的對白來,某些作家的對白顯得死氣沉沉,像臺詞不熟的排演。他的敘述部分有時稍感逞才,失之駁雜。例如程凌見到丁玉梅,「一股怒氣,頓時飛散到爪哇國」之類的文句,放在敘述裡就不如放在對白裡好。我始終以為,對白的文體應與敘述的文體有所分別,才能收對照相襯之功。此外,長於思考的張系國並不拙於抒情與寫景,他的小說在知性與感性之間乃得保持適度的平衡。他的發展輕快而有節奏,少有拖泥帶水之病。故事說得這麼高明,對白簡直不用改寫,《棋王》如能拍一部電影,即以臺北市為背景,一定非常叫座。就看那些成天在甚麼風甚麼夢裡捉迷藏的「愛情卡通」的導演們,有沒有先見之明了。 


0則評論
 
 

棋王

ACNO C017314
索書號 857.7 1126
複本總數 2
館藏位置
借閱分類 HKEXA
ISBN 957-9525-43-9
出版商 洪範
出版年份 1978
版本
警告 No Alert Message
小說 Y
語言 中文
科目 中文科
購買日期 2006-02-06
價格 39
面(頁)數 216頁
插圖及稽核細節
未選擇任何檔案 選擇檔案
支援上載大小: 10mb | 檔案類型
標題:  Youtube: 

最新書評

更多

閱讀進度

已加入書櫃的書,可在此處記錄你的閱讀進度啊!

己看完此書了嗎?快快寫下你的感想及評分吧!

本書籍資訊

ACNO C017314(C.2)
索書號 857.7 1126
館藏位置
借閱分類 HKEXA
ISBN 957-9525-43-9
出版商 洪範
出版年份 1978
版本

複本

ACNO C017313 (C.1)
館藏位置
狀態 可借閱書
索書號 857.7